喜讯|欧瀚祺、罗思远和柳文涛荣获第二十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
我院研究生罗思远、柳文涛及欧瀚祺荣获第二十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(华为专项二等奖)。
赛前准备

罗思远同学
对刚刚入学的新生而言,参加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,既是挑战,也是成长的见证。在2023年的9月,正值第二十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的报名期,中山大学数学学院(珠海)的一年级硕士研究生欧瀚祺被竞赛的宣讲吸引,决定报名参赛。欧瀚祺主动联系了同是数学专业的罗思远和柳文涛,共同组成了参赛团队。
虽然三位团队成员都来自同一个专业,但由于本科期间的学习经历不同,他们都有着不同的建模专长。欧瀚祺善于构建模型和数学理论推导,柳文涛擅长建模论文的写作,而罗思远本科期间多次参加建模竞赛,在算法编程和结果可视化上有丰富的经验。因此,他们在赛前决定由罗思远担任编程手兼队长,由欧瀚祺担任建模手,由柳文涛担任论文手。他们的结合既有专业的聚焦,又基于各人所长制定了分工计划,形成了一支同时具备专业素养和建模效率的团队。
比赛过程
团队讨论
9月22日,竞赛正式开始。竞赛中,团队面对的第一个挑战是选择合适的题目。面对研究方向各异的六道题目,他们通过讨论、调研和资料收集,最终决定选择最考验数学水平的B题:“DFT类矩阵的整数分解逼近”。这个题目不仅与他们的兴趣和专业知识相契合,而且具有很高的实际应用价值。
在数学建模的过程中,团队成员各显其能。欧瀚祺负责构建算法模型,基于团队的讨论方向,在稀疏矩阵的分解中,推导出了很多具有良好精度的分解公式。柳文涛专注于论文写作,将繁杂的数学公式转化为易读的文本。罗思远则将理论模型和算法用编程语言复现出来,并验证结果的合理性。他们经历了无数次的讨论、试验和修正,最终在9月26日完成了一份既有研究深度又有创新点的数学建模论文。
赛后总结
在这次竞赛中,团队成员不仅充分运用了自己的专业知识,还学习到了分工合作的重要性。他们意识到,若想在短短数天之内解决一个复杂的数学建模问题,只靠一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,需要发动每个人的专长,在统筹合作中互相弥补彼此的短处,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,找到更全面、更有效的解决方案。
团队的参赛经历,不仅是一次知识和技能的检验,更是一次团队合作和个人成长的体验。通过这次竞赛,他们不仅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,也加深了对自己专业的理解和热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