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专业电子白皮书
1. 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
数学与应用数学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数学类本科专业。
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。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、掌握数学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,有较强的计算能力和开阔的国际视野,能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科学研究、教学工作或实际应用、开发研究的优秀人才。在教学实践中,将对优秀学生实施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相衔接的动态调整计划,培养能从事数学基础及应用研究、立志献身数学事业、具有国际眼光和领袖气质的高层次研究人才。
2. 培养规格
本专业修业年限为4年,按要求修完170学分(至少包含公共必修课37学分,专业必修课98学分,专业选修课27学分,公共选修课8学分)后授予理学学士学位。
本专业具体培养措施包括:1. 通过思政课程和学术讲座等第二课堂活动,增强学生的爱国爱党意识,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,培养学生初步的学术道德意识。 2. 通过数学分析、几何与代数、常微分方程、复变函数、实变函数、代数学等数学基础课程的训练,初步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基础知识。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,受到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。 3. 通过泛函分析、微分几何、拓扑学等专业核心课程的系统学习与训练,了解数学的发展与应用前景,具有利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或专业教学的能力。 4. 通过高级语言程序设计、数学实验与数学软件、计算机原理与汇编语言、密码学与信息安全、高级软件设计等课程,培养具有优秀的软件设计能力、良好的科学计算能力的高素质应用人才。 5. 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,掌握资料查询,文献索引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,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或教学研究能力。 6.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,能应对各种复杂的工作环境。 本专业强调掌握数学科学的基础知识和方法,同时紧跟国际先进科研成果,注重知识架构的宽广度。重视开展教学实践,通过实践课程和举办各类讲座,开拓学生思维,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。
3. 课程体系
本专业的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,公共选修课,与专业课。
本专业的公共必修课为全校所有学生都需要修的政治、体育、英语等课程,具体课程参见培养方案。本专业的公共选修课由中山大学各院系所开的通识教育课程构成。
本专业的专业课分为专业必修课(包括大类基础课,专业基础课,专业核心课,专业实践课)和专业选修课。
中山大学实行大类培养,我院大一新生在广州与南校区数学学院大一新生一起培养,大类基础课是指大类培养需要上的基础课程,包括《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实验》,《高级语言程序设计》,《数学分析》,《几何与代数》,《数论基础》,《离散数学》,《统计学导论》,《大学物理(理)》。专业基础课是指大类培养结束后需要上的基础课程,包括《数学分析》,《大学物理(理)》,《常微分方程》,《复变函数》,《数学实验与数学软件》。专业核心课程是本专业的特色课程,包括《概率论》,《实变函数》,《泛函分析》,《微分几何》,《代数学》,《数理统计》,《偏微分方程》,《拓扑学》。专业实践课为毕业论文。
专业选修课程参见本专业培养方案。
本专业与专业实践教学相关课程包括:1.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实验,数学实验与数学软件,数字图像处理等计算机相关课程;2. 毕业论文。
4. 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
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4人,包含教授5人,副教授14人,助理教授及讲师5,均具有博士学位。年龄35岁以下教师占比70%,是一支规模适当、结构合理、人员稳定的高水平师资队伍,研究方向涉及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、微分几何与数学物理、代数与数论、复分析与复几何等数学领域。
数学学科是中山大学的双一流学科,本专业是数学学科下的一个专业,学校为本专业提供了十分良好的教学和办公条件,提供了充足的数字化专业文献资源、数据库和检索工具及网络教学资源。
学院拥有约3400平方米办公区域(包含一个本科教学实验室),为每一位专任教师提供了单独的办公室,同时为师生提供了充足的学生讨论室、公共学习区域。